标签:美妆 1501天前
前两天给大家分享了#防晒霜或含有害成份#的消息。
有很长防晒史的朋友都知道,防晒霜开始的肤感真的很不友好,涂上就是一层腻子,直到后来化学防晒的发展才使得防晒霜越来越普及。
所以现在的防晒霜中化学防晒俨然是主力军啊,这也才使得防晒不断改善使用体验,很多防晒都见到它的身影。
大家口中的“有毒”成分不是别的,正是让防晒霜起作用的化学防晒剂本身。首先实验结果提到的是4种化学防晒剂,而化学防晒剂的种类远不止这些。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标准:我国28种美国16种欧盟29种。
这次的防晒剂包括阿伏苯宗,二苯酮-3,奥克立林和依莰舒,所以不能一棍子打死。
假设这四种真的不好(只是假设),就得出防晒都有毒,都是垃圾。那就是以偏概全。
前提就是错的!
FDA做的这个实验有点严谨过头了。大家小时候学物理有没有觉得各种公式的假设条件总是很极端?
假设地面是没有摩擦力的;假设天体运动轨迹是个正圆;假设你是匀速前进的......(这些就不现实好嘛。)
同理的,FDA这个实验的极端使用条件让这个实验陷入了一个悖论。
实验中,4人全身75%的部位涂防晒,每天还要涂四次,而且不见太阳。这很“实验”,但是失去了生活的意义。大家谁涂防晒是全身嘛,又不能天天海边度假;而且补涂4次,扪心自问我是做不到的。
脸部皮肤占身体皮肤的多少?
3%左右。
我们假设皮肤所有部位的吸收率相同,那是不是可以完全按照涂抹的面积计算血液浓度,所以也需要乘以3%呢?
再加上我们平时并不会频繁补涂防晒。我们都知道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了,这个数字真的不公平。
以极端的例子看,就是雷佳音,面部皮肤占身体皮肤的面积也没多少吧。
你现在给一个极端的非生活化的实验环境,然后得出一个防晒产品危险的结论?委屈。
进入血液=有毒?
医学上一般认为,血浆中浓度0.5纳克/毫升是这样一个阈值:任何未知化合物如果不超过这个浓度,就认为致风险不超过10万分之一;浓度超过了,就需要另行实验去验证它的致风险、生殖风险等等。
FDA这个实验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果,仅仅是依靠浓度判断,也就是说,这个浓度不具有针对性。也就是说,这个标准本身都有可能是错的。
我们做一个逻辑题。
不超过0.5意味着几乎无害;那超过0.5的意思就是“一定”有害?显然不是嘛。大于0.5意味着“可能”有害也“可能”无害。这个逻辑分清楚,就知道现在得出有毒的结论还为时尚早。
再品品研究人员的措辞,人家就是这个意思啊。人家研究本身就说不能得出大家不应该用防晒霜的结论。
还有一个疑问,就是实验是在完全没有太阳光的条件下做的。我们都知道化学防晒剂的作用原理就是吸收紫外线,实验的条件下无法知道正常使用的化学防晒剂吸收了紫外线之后能不能被身体吸收。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话,这实验结果也不会成立。
这个报道的初衷是,研究人员出于好心提醒大家“挑防晒不要只关心SPF值,还要看成分”,传着传着就有些变味。
对于拥有普通的健康皮肤的我们,不用因噎废食。
如果是哺乳期、怀孕期就不要用含有这四种成分的防晒为好。
还是不放心怎么办?
因为受影视剧作品的影响,大家对“毒”的理解停留在,喝下去恨不得就口吐白沫倒地而亡那种。
这跟化学上的毒性的定义是有偏差的。打个比方,喝水不当也会引起水中毒,这跟水有毒是两回事对吗?
这个研究的意义在于给我们提了个醒,防晒霜虽然方便,但还是不要过度依赖任何一种才好,适当采取硬防晒也不失为一种既环保又的方法。
明星套袖,要不要来个呢?
而且目前看,物理防晒真的是毫无疑问的,而且也没有污染环境的可能,不化妆的时候,涂个物理防晒,加个口红也OK的。
注意:本站图文来自用户发布。爆料内容等仅供参考,实际请以商家购物为准。如有问题可@海淘网小编 反馈。